中超球衣贊助新模式探索:如何打破包袱讓俱樂部自由尋贊助

來源:微博2025-01-20 12:35

1月20日訊 關於中超聯賽的裝備贊助集體打包模式,足球領域的消息稱,隨著中國足球協會的成立以及管理與經營的分離,這一長期困擾的問題有望得到改善。

在全球足球市場中,由一家贊助商獨自負責整個聯賽的裝備贊助實屬罕見。這項做法始於2009年,當時中國足協對中超的商業價值表示悲觀。然而到了2018年,盡管正值金元時代的巔峰,中國足協依然與贊助商以較低的“地板價”續簽了10年的合約,這顯著影響了中超的商業發展。

目前,中超俱樂部的裝備贊助集體打包合同需等到2029年才能到期,而新成立的中國足球協會或許有機會從多個方面進行調整。這種以球衣為核心的贊助市場,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俱樂部能否自主選擇贊助商,以此吸引更多球迷購買球衣和周邊產品,從而拉動商業收入的提升。

回顧2009年,當時足協為16支中超球隊打包裝備贊助時,是因為對中超商業價值的低迷判斷。彼時的中超球隊在2008賽季的分紅僅為150萬元,加上一些啤酒和打印機。而在2009年,足協通過集體打包獲得每年1500萬美元的贊助合同,並且合同逐年增長10%。每家俱樂部因此獲得了150萬元的收入與價值500萬元的裝備,這樣的安排在當時得到了俱樂部的普遍接受。

然而,這種集體打包模式顯然低估了那些擁有強大球衣購買力的頂級俱樂部的價值。以北京國安和大連萬達為例,他們能夠獲得高達500萬元的裝備贊助,而上海申花也能拿到450萬元。2018年,中國足協以30億的總價續約10年,其中現金收入只有8億元,其余22億元則是等值的裝備。那時,中超正處於資金湧入的黃金時代,諸多頂級俱樂部的贊助底價便超過了每年5000萬元,這一市場的真實價值遠遠高於當時的估算。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當年未能晉級世界杯的國家隊,每年的裝備贊助費高達1億元,僅次於幾支實力強勁的歐洲職業球隊,這表明中國足球市場的商業潛力巨大。整體來看,聯賽裝備贊助的價值通常是國家隊的四倍以上。因此,新成立的中國足球協會將中超裝備贊助從壟斷狀態中解放出來,釋放這些俱樂部的收入潛力,將成為促進經營收入增長的關鍵手段。

在版權和票房收入基本穩定的現狀下,增強商業贊助收入的最大空間便來自於裝備贊助和球衣廣告。如果中超仍被同一家贊助商掌控,則無法享受到市場競爭帶來的紅利。

雖然由於違約成本高昂,中國足球協會不能直接終止舊合同,但可以考慮談判更高的續約金額,吸引其他贊助商參與競爭,從而使俱樂部有機會自主選擇裝備贊助商。這樣,不僅能帶來更高的贊助收入,更能設計出更吸引球迷的球衣和周邊商品,極大地推動周邊產品的銷量。

另外,中國足球協會還應當加強對球衣廣告位置的管理,之前已經將廣告位增至5個,未來有必要進一步提升數量,以助力俱樂部的收入增長。增加球衣廣告位本身不僅是提升贊助收入的手段,也是實現俱樂部商業價值與市場競爭雙贏的策略。

以日本J聯賽為例,上賽季升班馬町田市俱樂部便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就算地處僅有40萬人口的小城市,町田在2022年時擁有最多達到375家的贊助商。2023年,俱樂部在J2聯賽中,頂級贊助商更是超過10個,7家直接印在了球衣上。町田將贊助商分為多個級別,包括頂級、裝備、白金、黃金和白銀,甚至涵蓋理發店、居酒屋和商場。俱樂部2023年的贊助收入達到26.56億日元(約1.33億人民幣),在中超中亦可稱得上是翹楚。

對新成立的中國足球協會而言,有必要推動職業聯賽的市場化,助力中超俱樂部提升商業收入,贏得俱樂部的支持。改變中超裝備贊助的壟斷現狀,積極促進球衣贊助的多樣化,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同時,也可以借鑒町田的作法,改變俱樂部吸引贊助商的傳統觀念,從追求“大企業高金額”轉向“小企業低金額”的務實策略。

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